1
次閱讀
次閱讀
日式木造建築承襲與自然共生的思想,軸組工法以「柱、樑」為主要承重骨架,透過榫卯與斜撐結構形成兼具韌性與延展性的系統,能有效分散地震能量並保持結構穩定,是日本住宅耐震設計的核心。
建築自下而上由基礎、床組、軸組與小屋組構成。基礎多採抬高式設計以防潮通風;床組將荷重傳遞至基礎;軸組以柱樑構成主體;屋架系統除了承重外,亦促進通風與排水。牆體形式分為「真壁造」與「大壁造」,前者柱樑外露、以竹編夾泥牆填充;後者則包覆柱樑形成平整牆面,更適應現代建築需求。
在模矩設計上,日本住宅以**塌塌米(畳)**為基本單位,兩塊約為一坪(約3.3平方公尺),六疊間約三坪、八疊間約四坪,對應柱樑跨距多為3.6至4公尺。江戶時代為滿足住宅量產需求,軸組工法進入規格化階段,柱樑斷面常為105或120毫米,長度多為3、4或6公尺,以符合樓高2.7至3公尺的比例模矩,並衍生出著名的「3×6板」(910×1820mm)系統,成為建築與生活間的共通語言。
軸組工法多使用杉木與檜木為結構材,其中飫肥杉以高含油量與耐候性著稱。現代工法結合鋼件與耐力壁,符合建築基準法之耐震規範。木材具調濕與呼吸性,使建築隨氣候變化保持舒適。「以柔制剛、適材適所」的理念,不僅展現傳統工藝智慧,更啟發當代低碳與永續建築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