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
次閱讀
次閱讀
木構建築的日常保養並不複雜,核心在於「保持乾燥、通風與觀察」。台灣氣候潮濕多雨,最需注意的是長時間含水與未被發現的滲漏。日常維護應從控制室內濕度開始,晴天時保持對流,梅雨季則使用除濕機或全熱交換器。若發現接縫出現水痕、木面冰涼或香氣變悶,皆是早期含水徵兆。排水維護同樣重要,屋頂、排水槽與落水管應定期清理枯葉與沙土,颱風後巡檢有無積水或潑雨情形。外牆踢腳與門框下緣若出現黑斑或剝落,應先改善導水設計再補漆,並確保木材端面塗層完整以防吸水。
木構建築與金屬、混凝土的交界處更須特別留意。金屬件易結露生鏽,時間久了會腐蝕木纖維;木與混凝土間則需設防潮層,避免水氣滲入。塗裝保養為第三道防線,戶外透明塗層應在失去光澤或產生細裂時即時補塗,彩色漆面若發白粉化亦應輕磨薄補。所有塗裝皆應於乾燥且通風良好時進行,避免潮濕影響附著。
此外,生物性風險如黴菌、粉蠹蟲與白蟻也需防範。改善通風與採光可減少黴菌滋生,木材表面保持塗裝封閉則能防止蟲害。白蟻多自地下入侵,應避免植栽緊貼外牆並保持排水暢通,發現泥管或粉屑時記錄並交由專業處理。建議建立檢查節奏:每月巡檢屋頂與排水系統,每半年檢視塗裝與五金狀況,每年檢查管線與冷凝水路徑。只要保持木材能「呼吸、排水、被注意」,並即時修補端面與塗層,木構建築便能在台灣氣候下長久使用。
詳見木屋日常保養說明書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vU6l2rOqwA&t=3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