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原木層疊式木構造系統
原木層疊式木構造(Log House)以整根原木水平堆疊並以榫接連結,形成兼具結構與圍護的牆體。這種建築形式源自北歐與北美的寒帶地區,因厚實原木具有優異的保溫與調濕特性而廣為應用。現代 Log House 已從手工削製轉為工廠預製,透過機械精準切削榫槽與導角,使構件可在工地快速組裝,兼具傳統工藝與現代效率。
台灣常見木構建築型式 | 2025-11-07

現代木構新建過程
現代木構建築的新建流程已從傳統現場施工,轉變為以「工廠預製 × 現場組裝」為核心的高精度建造方式。大部分木構件會在廠內完成加工,包括製材、乾燥、備料與機械手臂自動化加工,使每一根樑柱與接合節點都能達到毫米級精度。這種工廠預製的模式能有效降低現場誤差與氣候干擾,確保品質穩定,同時縮短工期。構件加工完成後再運送至工地,依照施工圖面進行組裝,達成結構快速定位與模組化施工的效率。
新建修繕過程 | 2025-11-07

生物性防治地下埋管系統
生物性防治地下埋完系統主要是針對白蟻的部分,因為在臺灣大部分危害居家的白蟻屬於地下型的家白蟻,牠們把巢築在地表以下,沿著地基裂縫、管線與壁體伸縮縫往上進入建築物覓食,再悄悄啃進門框、窗框、木裝修與結構木材,蟻巢常位在地表下約30 - 100 cm,單一巢群的活動半徑甚至可達80 - 120 m,另外白蟻也會封閉對牠們來說有危險的地方,這也是為什麼使用市售殺蟲劑噴灑在建築物內常常這邊不見、那邊又冒出來的原因,你看到及噴灑市售殺蟲劑殺死的,只是整個族群的一小部分。
劣化及防治因應對策 | 2025-11-06

生物性劣化防治對策
在討論木構造的生物性劣化時,最常見的質疑往往指向木頭終究會爛、會被蟲吃,但這其實是把自然界的分解機制直接投射到建築上而忽略了可設計、可管理的層面。木材之所以被視為友善環境的建材,正因為它可降解、可循環,關鍵不是試圖讓它脫離自然法則,而是在建築生命週期中主動建立一套條件與程序:讓真菌與昆蟲不對我們的木構建築啟動分解這件事,同時維持木材的健康與耐久。
劣化及防治因應對策 | 2025-11-06

木構建築日常保養
木構建築的日常保養並不複雜,核心在於「保持乾燥、通風與觀察」。台灣氣候潮濕多雨,最需注意的是長時間含水與未被發現的滲漏。日常維護應從控制室內濕度開始,晴天時保持對流,梅雨季則使用除濕機或全熱交換器。若發現接縫出現水痕、木面冰涼或香氣變悶,皆是早期含水徵兆。排水維護同樣重要,屋頂、排水槽與落水管應定期清理枯葉與沙土,颱風後巡檢有無積水或潑雨情形。外牆踢腳與門框下緣若出現黑斑或剝落,應先改善導水設計再補漆,並確保木材端面塗層完整以防吸水。
其他 | 2025-11-06

現代木構造的樑柱系統
現代木構造的樑柱系統延續了傳統木建築「以樑柱為骨架」的概念,但透過工程技術的進步,使其具備更高的精度、強度與模組化特性。過去依賴榫卯與人工施工的方式,現已被金屬連接件、螺栓與鋼板節點取代,使構件能以工廠預製、現場快速裝配的形式完成,大幅提升施工效率與耐震性能。這種系統兼具傳統木結構的柔性與現代工程的理性,成為當代木構建築的主流形式。
台灣常見木構建築型式 | 2025-11-06

日式軸組結構系統
日式木造建築承襲與自然共生的思想,軸組工法以「柱、樑」為主要承重骨架,透過榫卯與斜撐結構形成兼具韌性與延展性的系統,能有效分散地震能量並保持結構穩定,是日本住宅耐震設計的核心。
台灣常見木構建築型式 | 2025-11-06




